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艺术知识 >>
          .
            分享到:

            印款的拓製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11-30 11:02:57 来源:网络

                篆刻自明代成為藝術品以來,印譜的流通便興盛起來。起初的印譜,沒有將印章的邊款墨拓出來,像周櫟園的賴古堂印譜、汪啟叔的飛鴻堂印譜等,便都沒有邊款。但後來的印人們,一方面為印款也是篆刻藝術的一環,而且更是鑑定印章真偽的關鍵,加之印泥的改良與清代拓製銅器的進步,使印側上添粒小字,也可以墨拓得清清楚楚,於是邊款的拓製,便流行了起來。篆刻藝術的表現,也因為邊款的精美,而更向前跨進了一步。

                拓製印款始於何時,我未曾加以詳考,但在清代的毛奇齡拓製印譜的時候便已經能拓精美的邊款了。毛奇齡字大可,他拓的印,往往一拓再拓,甚至於拓十次廿次,才選擇其中最好的保留下來,訂成印譜,其拓印之精是極有名的。印款的拓製,也就在這個時期流通了起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清末及民初流傳下來的印譜,似都具有墨拓的邊款。墨黑朱紅,二者相映成趣,在色澤上以及藝術的本質上,都增加了不少光彩。

                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但比拓製銅器簡單,因為銅器如果拓製全形時,必須先以套模規劃全形,然後取其需要的部份,陸續拓成。拓印款除了自然形與圓形的印章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平面的,佰它也有它的難處,字小而細,非妙入毫末不能拓出它的神采來。有人說,墨拓古器,以拓甲骨為最難,因為甲骨文既細且小,非精石不能傳其神形。拓印款與拓甲骨文甚為相近。

                拓製印款的方法有濕拓與乾拓兩種,濕拓之流行於清末,而乾拓之法則在民初才有,茲分述之。

                濕拓

                濕拓又為稱為水拓或墨拓,它的拓法與拓碑碣上的文字相同,必先用水濕後墨拓,所以有後者兩種名稱,其實三者是一體的。

                拓款用的工具有機老虎、拓包、白芨、墨、硯、水、紙、刷子、絲絨、新筆和小瓷盤等。稯老虎亦稱稯刷,是用稯絲紮成圓形稯刷子,這種稯刷高一寸半或三寸左右,直徑也是一寸半,是用選好的細稯絲作成的,捆紮其緊,下端露出來的稯絲密而齊,是用來壓擊紙張使之遇凹下陷用的。此地買質細密的稯老虎不易,可以用用久久了的鬚刷,將之修,便很好用。有的用頭髮捆成柱,代替稯刷,更為好用,只是製作起來甚難罷了。拓包是四寸方極薄的紡綢一塊,將棉花團一個,搓成約一寸大小,外包一層卡其布,再把紡綢包在外面,紮緊上端而成的,可以視需要作大小各兩三個備用。紡綢不易找,可用平面緞氶或細的尼龍布代替,總以細薄為佳。白芨是用以浸水,一日夜之後,便浸出類似膠水的水液出來,如果將白芨切片,以溫水浸一小時亦可。用這種液體,刷在印側上,可以將印譜紙適當性地粘貼著,然後方可墨拓。印譜紙一定要細而薄,不可有渣子,否則,拓製時即不清楚。墨拓時應用新研的墨汁,不可用宿墨,墨汁中更不可有墨渣。筆宜用新筆,用以刷水上石。

                工具準備妥善之後,拓時先將石章置薄書本上,以防撞傷,再以白芨水濕石側,水以適度為上,然後把印譜紙置在石上,使其正直,且控制其高度,預留錯印的位置。紙著石後,因有水份,故能貼符其上,此時,再用一小張棉紙或毛邊紙,覆在印譜紙上拓款的部位,共同按壓,並以刷壓擊,使印譜紙經壓擊之後,紙能陷入石上字跡的凹處為度。上覆的紙,很易碴損,可換紙兩三次。因為中國手工紙很有彈性,可以稍事伸縮,所以印譜紙不會破裂的。壓緊後,將最後的棉紙揭去,下面的印譜紙則已漸乾,要看紙面的濕乾程度,大約有九成半乾時,就可以用拓包著墨拓製了。

                拓包上墨,是先將新研好的墨汁,用筆蘸至小瓷盤內,以拓包蘸瓷盤上的墨,再用小拓包蘸取大拓包上的墨,相互拍打,至墨色勻淨時,由石上無字處漸漸拓至有字,拓時墨淡,一次拓過,只是薄薄一層,必需拓三、四次乃至五、六次才能全黑。拓時先後後重,至全黑後,可以用拓包橫豎擦擊,以取其黑亮。拓好後,等紙乾透,便可輕輕揭下。如欲墨拓處烏黑而發光,更可以於拓後以絲絨在印款處磨擦,使墨色之處,發出光澤。

                拓款有很多要點,如紙張的選擇、拓色蘸墨之多少、拓時用力的輕重、壓擊時用的襯紙與力量的大小、稯刷的好壞等,均需一一體會,才能由工作時獲得經驗,有了豐富的經驗,拓邊款便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否則,一個邊款要拓一小時左右,試想一部印譜,紙有一二百方印,如果一一拓製,豈不成為浩大的工程了。

                乾拓

                濕拓雖然精妙入神,光色均佳,但拓時用的時間太多,所以人人們便用硬臘與黑煙粉混合後製成圓陀形的臘墨,用這種臘墨來拓製邊款,謂之乾拓,或稱臘拓。

                臘拓的方法很簡單,是先將石章置於薄書本上,將印譜紙覆在適當位置,用左手大指及食中二指將紙固定並撮緊,然後用右手持臘墨,由無字處,旋轉拓至有字處,用力先輕後重,速度不宜太慢,如此拓至全黑為度。

                這種拓法必需紙張精細,否則,粗大的筆劃固可拓出,但細微之處,則不能拓到。又需有適宜的襯架,因為用手撮緊百草,如石章大,固可平放桌上,以手撮緊,但如石章小於手指,則撮拑不易,需以適宜的襯架襯在下面,以便把持。有的印款刻製有一定的刀法,也需視其刀法的向背,作適度的調配,以使旋轉臘墨時,得到最大的效果。有人認為既是用硬臘臘拓就與鉛筆拓物一樣,可以來回往覆,直豎擦磨,但以個人經驗,仍是以旋轉擦拓來得最好。臘墨的製法,可以用乙炔黑加巴西臘再加松香少許,加熱混合作成,如不加松香,則太軟,拓後黑色易脫落,日本人作的臘墨便是如此,所以不好用。

                烏金拓、蟬翼拓與飛拓磚帖的拓片有烏金拓與蟬翼拓兩種表現的方式,所謂烏金拓是除去有字跡的白處,全體都是烏黑的,如字跡是陽刻,則筆劃要全是烏畦的,而且發亮。清代以後的叢帖,大多用此法。蟬翼拓是僅拓一遍或兩遍,以字跡清晰為準,不必再拓得烏黑發亮了。有的為了趕時間或省事,一次重疊拓完四張紙,則愈下面的愈淡,墨淡如蟬翼,故名蟬翼拓。印款的拓製,也有烏金與蟬翼之分,普通以烏金拓為貴,蟬翼次之。但特別的材料,需要特別的拓法,如佳印石至清末後,為了保留印材,不願多斷材料,製成立鈕,而創了一種「薄意」的刻法,就如同浮雕一樣,拓這種薄,則必需用蟬翼拓,不然,若干地方,就會不清晰了。有的印章,字跡很大,或邊款字很多,全石皆滿,當然適宜烏金拓,但有的只有兩三個字,以我的看法,不如採取重點的「飛拓法」,所謂飛拓,是僅將印章邊欄大小拓出,然後在有字處拓出僅比字跡稍大一部份來,就可以了,其他地方,仍令其空白。如此,不但省力省時省工,亦復美觀。因為古人沒有這種潦草的拓法,姑且名之為「飛拓法」吧!此法其實日本人用之已久,他們拓製萬千名勝古蹟的石刻銅鑄竹寺,便大多採取此法。但他們把這種拓法叫做蟬翼拓,便不對了,不如叫它飛拓吧!

            More 艺术知识
            Ο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Ο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Ο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Ο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Ο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Ο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Ο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Ο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Ο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Ο油画表面各种污渍的正确处理方法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58(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