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名人访谈 >>
          .
            分享到:

            别开生面曲高和众——王镛先生访谈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4-06-10 14:11:29 来源:青艺网

                (1/3)王镛

                (2/3)王镛作品:夏山雨后

                (3/3)王镛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一九八一年毕业展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   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东方艺术 书法》杂志主编,北京印社社长。

              时间:2014年3月25日

              地点:北京衡庐

              受访人:王镛

              采访人:汪俊峰

                 汪俊峰:王老师,您好!“王镛现象”是当代书坛的一个客观事实,书法界很多年轻人渴望知道您书法学习中的一鳞半爪,以期有所借鉴,领悟。“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书法开始进入美院,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生有朱关田、陈振濂、王冬龄等人。您也是那个时期考上中央美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的,您为何没报考浙江美院呢?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王镛:两地是同时招生的。但那时信息不通畅。家里没有电话,人世间还没有手机,浙江也没有熟人。对那边的情况不甚了了。更重要的是,李可染先生预计招收五名研究生,其中一名是山水画兼书法篆刻专业的。除了考山水画,写生创作外,我要加考书法创作、篆刻创作;还要考素描人物、模特写生、动态速写;外加中外美术史、古文、诗词及命题创作等。我觉得这些东西我都能应付一二。中小学时我学的东西很杂,除了书、画、印之外,像素描、油画、水彩,我都摸过,着迷过。虽然画得不好。总之,考“央美”适合我。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初期,还不考外语,否则我就没戏了。上中学时我学的是俄语,当时也快忘光了。

                 考前请了半个月假,主要是准备中外美术史和政治。第一关是当值教师审查报考作品,淘汰一大批,还剩二百多人。第二关是请导师们再审查报考作品,在大礼堂拉上线,挂满了。剩五十人发准考证。然后考了六天,课目很多。还有一点,我录取之前与李先生从未谋面。只认识一位刚调入的郭怡孮先生。

                 汪俊峰:您考的是山水画专业。李可染先生并不专门教授书法篆刻,更多情况下是您的自觉训练和自我调整,这段时间您是如何自学的?

                 王镛:前面说了,我考的是“山水画兼书法篆刻专业”。确实没有为我一人专门开设书法篆刻的课程。但李先生要求我们五人都要多练习书法,他也常讲到书法,尤其是为李先生刻印,几次登门造访,李先生对我讲了很多书法篆刻方面的问题。当时我有记录。梁树年先生书法篆刻都很好,尤其是印,外人不知道,老先生太低调了。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你说的“自觉训练”和“自我调整”。首先是多思考。我之前没上过科班,因此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一般人的看法左右不了我。高明人的意见我也要想想是否适合我,是否适合当下阶段的我。其次是多动笔,我知道动笔不能盲目,要有针对性,针对的就是当下自己最薄弱的问题。第三是临摹和创作相结合,这两个方面不能分离开来,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汪俊峰:很多人是两者分离的。常见不少临摹能力非常强的书法家,个人创作时却比较糟糕,您开个训练的方子,能简单说说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问题吗?

                 王镛:这种情况确实很多。我小时候周围的大人也“教导”我:先临好一家一帖,再如何如何。实践中发现不行。后来悟到了,临摹是个手段,目的是认识书法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等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各家各帖之中的,这就需要通过各家各帖去比较,然后再加以分析、研究,才可以做到。事物是通过比较才能对其加深认识的。如果长时间只临一家一帖,就没有比较、分析、研究,再说即使临像了,也没有意义。

                 学习中,最好每一天都把临摹和创作相联系,交替进行,对待不同书体也应如此。在美院教学中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同时不管是临还是创,都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进行,才有效果。才不会使临、创割裂开来。

                 汪俊峰:当时您关注“浙美”那边书法篆刻的训练方式吗?会怀疑自己的书法篆刻的审美取向吗?

                 王镛:前面说过,当时消息闭塞,也无法关注。审美方向是逐步确立的,期间一定是“疑、思、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审视书法史,不断认识自我,不断选择、不断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观物”、“观我”的过程。

                  汪俊峰:就书法而言,您觉得从李可染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李先生当年对您的书法风格取向认可吗?

                 王镛:首先是李先生本人的书法使我受益良多。在用笔上,李先生行笔较慢,力度很大。他不太关注起笔收笔的形态,而着意于行笔的过程,即行笔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和线条的质感。因此点线浑厚苍拙。还有在结字上,多有变形,有时在行、隶之间,还时有篆意,很注重结构的形式美感,对我很有启发。另外,李先生对我讲了不少书法问题,我当时有记录,搬了几次家,小本子一时没找到,应该丢不了,找到了再向你汇报吧。

                 说实话,李先生对我的书法风格,有时认可,有时也不认可。比如用笔的快慢问题。李先生当时总强调要用笔慢。这与李先生晚年的书风画风是相符的。我回去后认真的想过,李先生用笔也不是一直在“慢”。55岁之前,用笔也比较快。李先生亲口对我讲过一件事,20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李先生画人物以“快”出名。一位朋友登门想亲眼看一下先生画画。而李先生有一个习惯,画之时有人在旁便分心,下不了笔。这位朋友磨了半天,李先生也下不了笔。他耐不住了,说出去小解一下,李先生急忙下笔,一挥而就,待两三分钟这位朋友回画室后,一张人物画完成了,朋友大惊,急呼“神了”。可见李先生中年时落笔如风,特别迅疾。当然,李先生讲这个故事,一定意义上也有自我否定的意思。像一切大艺术家一样,能经常否定自我,才有进境,才有后来的成就。但李先生当时的人物画,我非常欣赏,除了之前的齐白石,我认为这种简笔写意人物,至今无一人能超过李先生。

                 李先生提出用笔快慢的问题,我还是想了很多,就草书看,怀素的用笔从自叙帖来分析,一定很快,当时不少诗人看了怀素表演草书,也写下了很多赞叹其用笔飞快的诗句。但之后,黄庭坚的草书用笔就比较慢。因此我的结论是用笔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做到能快能慢,快则不失力度,不浮滑,慢要有“内容”,不涣散无力。一切决定于风格取向。

                 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我的教益很大。使我深入思索。但在风格取向上,我不能完全模仿老师。就像李先生也不是模仿他的老师齐白石、黄宾虹一样。

                 汪俊峰:您刚才说李可染先生55岁之前用笔比较快,晚年逐渐慢下来。其实,分析怀素《小草千字文》,点画沉着,用笔相对《自叙帖》慢了很多。当今不少草书名家运笔如飞,慢不下来,是认识的原因还是训练方法的缺失?

                 王镛:首先是认识问题,古人说:专务速,则多失势。一味追求速度,一定会丢掉很多东西。长期如此,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慢了就更不会写了。当然是训练方法的缺失。

                 汪俊峰:徐悲鸿有一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在某种程度上特别适合当时央美学生时期的您。当时的央美,矢力书法篆刻的好象只有您一个人,孤独前行,是天生审美的原因还是个性的原因?

                 王镛:其实美院也有一批钟情于书法的人,像院长吴作人,还有刚调回的朱乃正,及薜永年、钱绍武、桑介吾等,但学生时期的我与他们还不熟。书协也没成立呢,我又不善活动,是有点“孤独”,不过有那么多古人前贤可以私淑,可以通过作品与他们对话,就不觉得孤独了。

              汪俊峰:或许正是这种“孤独”让你不为时风所左右。估计当时您的书法篆刻也受到过不少质疑,“风格另类”。您这种个人的坚持,二十多年后竟成了一种流行,追随者无数,这肯定是您始料未及的吧?现在回味,有何感慨?

                 王镛:很是感慨。首先是感到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的审美有了极大提高。另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搞艺术就要按艺术规律办事。艺术的核心品质是创造,艺术的生命是创造,这个所谓“创造”,并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传承为基础的。不模仿前人,自然被视为“另类”。回顾整个书法史,比如从王羲之说起,每一个新风格的出现,每前进一步,都会遭到“质疑”的命运。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还是幸运的,像我的老师李可染,五十年代中期通过写生刚刚确立新的

                 风格,便遭“围攻”。其中有署名刘炳森者就在美协的“美术”杂志上发文质疑李可染先生,大意是李先生的写生画“黑”“野”,背叛传统等等。有署名。有兴趣你可以去查一查。“文革”后期更厉害了,中央文革小组列出一批“黑画家”,其中有李可染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黑画展”,动员各行业群众参观,在全国发动一场批“黑画”运动,报刊铺天盖地,并且进入大中小学政治课堂。那种压力可想而知,比起老师,我觉得自己够幸运了吧。

                 汪俊峰:王先生插队内蒙古八年,鲜为人知。草原的辽阔,漫天风雪,对您后来书风、画风、印风的形成有过影响吗?

                 王镛:肯定有很大影响。生活环境,人生命运的剧变,对一个从小在京城长大,只知道读书的学生,怎么会没有影响呢。审美的认知,肯定是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与对生命的思考。

                  汪俊峰:古人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似乎在您身上也是个例证。那八年中,您练书法,刻印章吗?

                 王镛:练过,刻过,都不多,但我经常被抽调去搞宣传。那时仍在“文革”运动中,因此在搞宣传中会抄写大字报,画宣传画,画领袖像,如果写大字报算练书法的话,机会还是不少,但刻印就很少了。有时农闲,或请个假,与同学李淼到村边画画写生,画的是油画,画箱都是同学帮我做的。当时正迷恋油画。总之练的不多,但我带去一些书籍资料,也常翻出来思考琢磨,内心一直没有放下。回京探亲便可大练一通。

                 汪俊峰:印象中,篆刻好象是您成名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翻检篆刻史,才华横溢,旷世才情者,大都如此,赵之谦,吴昌硕等等都是。这一点与油画很象,成大名者,往往青壮年时期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书画不太可能像篆刻、油画,甚至文学那样青壮年时期便取得大的成就,您认为是这样吗?

                 王镛:我也有同感。篆刻与书画比,进入创作之前,也就是掌握基本技能方面,要容易一点、快一点。因为“篆”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多次设计,“刻”的时候,也可以修饰,一刀不成两刀。书画就不成了,当然工笔画除外。总之,篆刻进入创作之前的准备阶段会短得多。油画也有类似问题,其材料工具基本技能的掌握,比书画用时要短。文学与生活积累、生活理念等相关,和年龄关系不大。但晚年才一鸣惊人的确不多。

                 篆刻、油画等容易早出成果,但进入创作阶段的难度,并不比书画简单。

              汪俊峰:有评者对您书画篆刻以“重、拙、大”三字概括。我觉得还应加上一个字:雅。重、拙胜于轻巧,大是气象阔大,以雅统之,方是佳境。先生怎样看这几个字?

                 王镛:我喜欢的几个字是“大、拙、古、野、率”,其中“古”便包含了雅。关于雅、俗的认识,可以做一篇大文章。雅与俗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但雅与俗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王羲之,刚确立风格的时候,被谢安认为“野骛”,弦外之音就是俗书。随着二王地位的上升,又成为“雅”的代表。而这种风格样式经千百年来人们的追摹,已了无生气,结果成了“馆阁体”,成了俗书。当然这不关王羲之的事。再如魏碑,属穷乡儿女造像一类,当时必被看做“俗”。后经碑学运动,被重新认识,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经常见到“雅俗共赏”这个词,我有点疑惑,一个人既赞赏“雅”,又欣赏“俗”,怎么可能?只有这个人或这群人没有好恶感,才能“共赏”。

                 你提的雅,确实很重要。

                 汪俊峰:吴昌硕、齐白石的出现,震动印坛。吴昌硕以石鼓文入印,清穆雄秀。齐白石胆魄过人,奇肆开张,兼具现代构成之美,您是接吴、齐之气接的最好的篆刻家,您怎么看待吴、齐两位大师的篆刻?

                 王镛:不敢当。关于吴昌硕与齐白石的篆刻,如果放在篆刻史上看,都是成就顶尖的,开宗立派的大师。前后不同时期,无可比性,齐肯定研究过吴,只是没有效仿罢了。今天,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齐的认可度更高。吴以石鼓文入印,朱文印很成功。而以粗线条,圆结构刻白文印,则差强人意。白文精彩者,多有仿汉印的痕迹。齐的印风则朱白文统一,明晰强烈,前无古人。

                 汪俊峰:汉晋砖文,摩崖简帛,古代无名氏书法,充满原始,质朴、粗率及生命蓬勃之美,您书法中的浑朴开张,雅健雄秀的气质主要来自这些吗?是一种直觉选择吗?

                 王镛:有直觉的选择,也有理性的分析,更有清醒的取舍。先有选择是不行的。我也见过不少朋友写这类东西,但一看就知道他还不懂其中的美妙所在,人云亦云,听人说这种东西也好,就动手了。能欣赏一种你原先看不懂的美,是需要学习、分析、认识进而转变观念的。先要解决脑子里的问题,才谈得上选择,然后动手,之后还有认识深刻的程度问题,才能不断进展。

                 汪俊峰:从您题写的一些扁额、展标、书名、大字对联中,我感受到了颜鲁公那种宽博宏大,字字如庙堂的意味,关于您书法的评论中鲜有提及颜真卿的,能否说说您与颜真卿的关联?

                 王镛:我很欣赏颜真卿。七岁时初习字,颜、柳、欧都学过,更喜欢颜。那时谈不上有多少理解,随着年龄大了,对颜也更推崇。欧古板至极,故行书不足观。柳的行书勉强,颜的行书则达到很高境界。《祭侄稿》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如果第二指的是时间顺序,还可以接受。但从艺术水准来说,已远超“第一行书”——《兰亭序》。当然这两件作品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也没有可比性。只是我个人的看法罢了。

                 汪俊峰:颜鲁公《争坐位》篆籀气息浓郁,您行书似乎也散发出这种古质意味,受过其影响吗?

                 王镛:当然受过影响。我很喜欢颜鲁公的几件行书作品,也认真临过。

                 汪俊峰:您的篆隶作品,别开生面,大朴大雅,隐约有《好大王碑》《西狭颂》《封龙山碑》《褒斜道碑》和《秦诏版》,简帛,敦煌遗书的消息。不露痕迹,熔于一炉。在结字上宽博阔大,用笔苍而润,毛而腴,奔放自由又收敛有致。我认为,您是近百年来在篆隶上取得巨大进展的几位书家之一,比肩前贤,不遑多让。您怎么看待自己的篆隶书法所达到的高度?

                 王镛:我的篆隶书创作,自己觉得下的功夫还不够多,还不够稳定。但我有一个认识:晋唐以来直至明代,篆隶书都不值一提,其中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清代碑学倡起,篆隶书才得以复兴。也许是时间还短吧,篆隶书的创作研究仍处于初、中期的阶段。先秦篆书、两汉隶书的精髓,仍有许多未被发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辈去解决。解决不了,只能留待后人了。

                 汪俊峰:当代以篆隶名世的书家中有您欣赏的吗?对想在篆隶上有所建树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王镛:没有,真的没有。有时偶见一些令我激动的作品,但往往是作者的灵光一现,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风格。而有些作者经过努力,“风格”形成了,“程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艺术品质,艺术感染力又下降了。我也有这个通病,需要继续努力。

                 汪俊峰:先生是胆敢独造,勇于不敢的书法大家,章法布局,不落时俗。您的条幅、手卷、册页作品中常见一些断句的小句号,此举似乎只在明末清初王铎,晚清何绍基,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诗稿或信札中出现,真正在书法创作中使用,您是第一人,书法界、收藏界很喜欢这种天真烂漫,此举什么时候起?主要受什么影响?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镛:古人的古文不用标点,能“断句”是古人的基本功。其实你谈到的王铎、何绍基、吴昌硕,齐白石,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的信札也不用句号。那时期文稿,信札中的“圈”,是作者认为的重点记号,与断句无关。

                 我写行草书用“句号”,是几年前开始的,还是受了古人文稿中画重点圈记的影响。我觉得用这个不断出现的“小圆圈”,一是有点“小意思”,更重要的是会增强作品的节奏感。

                 汪俊峰:您认为天赋、勤奋、眼界、思考、名师,人生不可重复际遇,对一个书家来说,哪个更重要?

                 王镛:我认为思考更重要,天赋如果缺乏思考,会逐渐泯灭,变为平庸。勤奋缺了思考,会没了方向,越练越糟。眼界没有经过思考,也不会提高,名师教得再好,没有自己的思考,只能盲从,也不会受益。

                 汪俊峰:有一个问题一直疑惑,当代很多名家,有的谨守一家,有的谨守一体,或泥古不化,或为市场所左右……越写越差,早年生机意境,渐渐消退,甚至消失,挺可怕的,您能说说个中原因吗?

                 王镛:你已经说出了大部分原因,还有就是你上面提到的,缺乏思考,勤奋,有的始终提不高眼界,也很常见,懒于思考,不能打破成见,是个通病。志向不高也是问题,想守成,是守不住的,因为人是活的,重复劳动式的“守成”,干手艺活会越来越精,但搞艺术却是大忌。

              汪俊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以前一些名气特大的书法家有了不同的认识,譬如说沙孟海,现在觉得他中年之前楷书学苏东坡,行草学黄道周,写得厚实有法,却未见新意。晚年极负盛名,笔墨似嫌粗糙,使转生硬。您怎么看沙孟海先生的书法成就和他的遗憾?

                 王镛:你的见识很高。我觉得对当代人的评价,还是留给后人来做更公允。

                 汪俊峰:在您的山水画中,骨法用笔,点线抒情性特别强,气象宏大,精神焕发。有股勃勃生发的正能量,愈读愈过瘾。先生心仪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您山水画中的气质是否主要来源于他们?

                 王镛:四位先生确是我最景仰的。不受影响怎么可能?尤其是主要画山水的黄、李二先贤。从他们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示。

                 汪俊峰:您的山水画笔墨洗练、恣肆,似与石涛有心契处,偶合还是受到过石涛的影响?

                 王镛:石涛我从小就喜欢,但后来更喜欢八大,石涛在小品的构图上时有新意,但八大的境界更高,且笔墨洗练,造型独到。

                 汪俊峰:书、画、印三者兼擅,俱臻一流的艺术家从来就不多,您是如何兼顾,齐头发展的?您时间如何分配的。

                 王镛:书、画、印这三者,我从小就很喜爱。后来觉得,这三者骨子里就是一回事。此长彼进,此落彼消。至于时间,不能分配。三者毕竟有别,学习、创作是兴之所至的事,这一件干不下去了,没兴致了,就干那一件,一切顺其自然。

                 汪俊峰:在书画市场,您是红得发紫的明星,曲高和者众。您怎样看待当下火热的艺术收藏?

                 王镛:我觉得重要的是有责任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件作品,不能应付。艺术家热爱的是艺术,钱在其次。回想自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自幼学了三十年艺术,从未收入过一分钱,为什么?因为爱艺术,后来进入商品经济,才有了笔酬。有人收藏你的作品是好事,但也应激励你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这个收藏群体。

                 汪俊峰:书画家更要守得住寂寞,坚守书斋,要有十年图破壁的劲头,这一点,您有什么要告知年轻一代书画家的?

                 王镛:耐得寂寞不太容易,尤其是当下。我觉得主要是你对艺术的态度。如果认为可以通过艺术去谋求功利,肯定就耐不住寂寞,不是“耐不住”而是根本不想“耐”。耐得寂寞是为了提高艺术,而提高艺术也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一来,就有捷径啦!通过结交权贵,通过经营炒作。都可以获得有话语权的人的所谓“认可”。耐得寂寞,只能得到有眼光的专家的认可。哪个更值得?人生观不同,结论也不同。前者可以风光十几年,几十年,但在历史长河中,肯定是昙花一现。

                 汪俊峰:最后一个问题,您正值艺术盛年,对未来十年有什么想法?

                 王镛:不能算盛年了吧?对未来十年,只觉得各方面都需要再学习,再提高。精力却差些了。以前常干个通宵,现在只能熬到半夜两点了。一步一步来,继续努力吧!

                 汪俊峰:谢谢王老师精彩的回答,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访王老师。非常感谢!

                 王镛:好的。不客气。

            More 名人访谈
            Ο《中华英才》专访海洋画派创始人宋明远先生
            Ο古琴家、画家高建国专访: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Ο孔维克:“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
            Ο中国美术家网主编杨小薇专访油画家李文
            Ο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
            Ο艺术是穿透“精神雾霾”的光电—杨小薇专访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
            Ο杭法基:我是“无象”法门——“人面+痕面”水墨作品展专访
            Ο《移动的画案》漂移在千岛湖上
            Ο戴非凡:你为什么还要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
            Ο自在途程-余丁对话靳尚谊
            More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More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1(s)   12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