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名人访谈 >>
          .
            分享到:

            从西部走来:靳文艺访谈录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1-06 16:52:23 来源:网络

                时间:2007年11月3日晚

                地点:北京十渡之五渡

                背景: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写生团

                人物:靳文艺

                在场:季乐胜

                访谈:记者

                内容:1.写生与传统. 2.我的写生探险. 3.中国画何所向.

                一、写生与传统

                记者:我们的访谈就从这次写生开始吧。你对现在的写生课怎么看。

                靳文艺:国家画院倡导的写生课,对中国画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课题。写生在过去也有,像傅抱石就是通过写生开创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但那时写生一直不是作为学术性的课题进行体系的实践。现在国家画院倡导的大规模集体写生活动,尤其是直接用笔墨面对生活、面对自然,是以前没有的,过去还是速写为多。

                季乐胜:主要是炭条画,回来再创作。

                靳文艺:水墨写生的特别少。刚来时我以为还是速写,结果是挖掘我们的水墨写生能力。原来我认为只有西画写生表现力强,中国画不是,但自从看了范扬导师的写生,我才感到中国画直接写生表现生活是很强的。

                记者:李可染呢?

                靳文艺:但直接完成的作品不多,包括黄宾虹也是。是最近几年,才把写生直接上升到作品创作。像李可染,也有几张作品是对景写生的,但大部分是回来完成的。

                季乐胜:他平常的写生时间也不够,只能回来完成。

                靳文艺:完整的作品见得比较少,近几年掀起了写生热。

                季乐胜:龙瑞提出“贴近文脉”,是否也提出写生?

                靳文艺:过去没有作为国画写生的课程,现在写生已经成为国家画院工作室研修的重要内容。有一点是肯定的,去年为纪念李可染诞生一百周年,设立了专门面向写生的课题班。

                看范扬老师画才知道,他把中国写生的“变现”能力挖掘的淋漓尽致。尤其上次写生,范老师画《六渡村》,那个景暗合我的想法,一开始看上去几乎是没法画,因为东西非常多,但一看范老师画的,既生动形象又美,而且上升到很美的境地,我才真正感到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如果由现代这些中国画的画家把写生强化到极限,将会对中国画有一个强大的推动。

                记者:强调写生的同时,会不会弱化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

                靳文艺:自然本身没有笔墨,但自然可以让画家生发笔墨。
                记者:尽管写生产生风格,但中国画毕竟是渗透着着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比如对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解以及对道、禅的领悟等等。或者说,即便是面对自然的山水,也是在对山水的人文意义充分理解之后,就像古人说的“含道映物”、“外师造化”,而不仅仅是为写生而写生、为创作而创作。像范扬老师,传统的功夫极其深厚,所以才能游刃有余于自然山水。

                靳文艺:二者都不可或缺。对传统的理解和掌握是基础,但作为一个画家最终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写生,就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切合点。古人究竟写不写生?像黄公望画了数万张草稿,但我们没有看到,可能没有流传。

                记者:自然生发的笔墨构成个性,而对笔墨的理解构成共性。古人没有今天的条件,无论交通还是写生工具和种种便利条件都没有,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只能靠仔细观察、体味和记忆,所谓“澄怀味像”体悟造化。这样,他们的笔下就不能不渗透进对传统笔墨的融会和理解,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作为经典流传下来,一味个性而没有韵味的作品是难于流传的。龙瑞老师也讲过,自然的山水也是人文的山水。因此,当画家面对自然的时候,不仅要以艺术的眼光来观察,还应以人文的思考关照。

                季乐胜:对传统理解有多深,将来走的就多远。

                靳文艺:无论唯物还是唯心,十个人看到的自然十个样,画出来也各不相同。那么,彼此之间如何区别呢?这就需要看个人的修养、情趣如何,出现在他笔底下的自然就有高低之分。

                记者: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在大部分画家却不是这样。古人在与自然的交游中,找到了情感意识的结合点。那么我们今天的画家呢?艺术,本来是生命的自然外化。现在像范扬老师那样,在写生和创作时的那种自然自由的状态,的确不多见,所谓中国画的书写与写意也不过如此了。

                靳文艺:真正和自己生命体验、情感寄托合为一体的比较少。我们知道梵高,他倾注于艺术,别人不理解,如果达到这种独步,艺术“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那么作为一个画家也就达到了他的人生最佳境界。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过现在很少,但这确实是每个画家的理想。这也是我们到范老师工作室研修的意义之一,而不仅仅是学习一般的技法,因为这对一个相对成熟的画家来说这并不难。

                一个人对艺术的执着,还应有另一层意义上:历史创造画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为了某种使命。如王希孟、王勃,好像就是为了他们流传后世的杰作而来的。
                二.我的写生探险

                季乐胜:你的黄河写生,是不是也有某种使命感,想把黄河永远留下来。

                记者:应该有最深刻的感触。能否给我们谈谈。

                靳文艺:就像一直是作的一场梦。人们常说生命情节,好像我的人生就要在黄河上走一遍。

                我出生在河套地区黄河边,父母在一直生活在那里,我们家的房子就在河谷里。那时很小,我们问老人,黄河哪来?老人说,从天上。流到哪里?回到流出来的地方。李白是用诗歌形容黄河之水的来处,而老人是一种淳朴的近乎神秘、神圣的认识。所以,从小时候起,我就想看看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长大以后学了美术,又萌动了走黄河的梦想。但那时只看油画不看国画,也看不起国画,直到遇见我的启蒙老师胡渔樵老先生。

                我写过一篇文章《惨淡人生》,就是讲胡老先生。他是典型的老知识分子,是一个命运很悲惨的人物。很年轻的时候他在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京华美专教书。解放后,他自己不是很开明,结果跑回农村务农。大概在1958、59年期间,毕业于清华美专的丘石冥先生,把胡先生调到内蒙组织筹建美术学院,请他当老师。丘先生当时是很有名的画家。那时人们根本不懂中国画,也不看中国画,甚至歧视中国山水画。但胡先生照样讲中国画,而且讲的很好,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后来“四清”运动时他突然消失了,因为批判他不画电线杆子,他思想上转不过弯来,就不辞而别。

                内蒙的画家都知道他的历史,都很崇敬他。73年他正好去乌海,因为他的亲戚给他揽了点玻璃画的活,就请他去了,但他不喜欢画玻璃画,可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亲戚给他凑钱也不要,说不能靠施舍。后来大家就想办法,说跟他学画吧,这样可以给他学费。于是我就当起了他的学生,但我当时并没有从内心喜欢国画,只是觉得应该帮助他。每天来我学习,其实是在糊弄,想赶快完事回去画油画和水彩。

                他每天晚上给我们上课,他还表扬我,说很有天分。但当时看我画的也不很好。有一次胡林老师画了一幅画,看上去润含春雨,我用手一摸却是干的。怎么回事?我感慨万分。从此以后感觉到山水画奥妙真大,就开始认真学习。他每天课图,从各种皴法开始,半年后家人把他叫走了。我,也就在无意中进入了中国画的殿堂,踏上了这条中国画之路。当时的十来个学生,后来也只有我在画。

                他讲的两点,对我影响极大。

                当时送他的时候,他在汽车站抱住我们大哭。我当时二十岁,我问他,你怎么不到北京找你的学生(像中央美院教授陶一清就是他的学生,他的作品《三峡夜航》影响很大)?因为他已经穷困潦倒。

                他说,我与你们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心里最痛快。

                还有,他说中国画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来知道这是画论上的,给我的影响很大,但当时并不知道。

                1982年已经是而立之年,我突然感觉有点恐慌。
                季乐胜:是否读了万卷书,想出去走走?

                靳文艺:倒是一直喜欢读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读,这与当时全国的大形势也有关,觉得也该出去走走。当时与从上海毕业来的学生住在一起,经常互相说探讨:人生将来干什么。我觉得,应该有一次大的旅行,像徐霞客那样。但不是现在的旅游,那时没有这个概念。

                82年7月5号,开始圆少年梦。我带着我的两个学生,一行三人,打算用五年时间的假期,从源头开始走完黄河。当时很幼稚,一出去才发现,连信都没法跟家人联系。当时虽然对黄河的水纹等查了很多地质资料,认为准备的很充分,但一到走起来才发现相差十万八千里。

                记者:回来的时间?

                靳文艺:到第二年八月底、九月初,到达山东东营垦利县黄河出海口。其间受到的苦、难那是太多了,遭到过劫难,也遇到过生命危险。

                记者:当时不害怕?

                靳文艺:没有退路。我们三人,其中一人四个月后退出,一人回去后不久病故。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才二十来岁。

                后来有人采访,我都拒绝了。

                到入海口,本来应该高兴,但我一点也没有。几个渔民领我到海边,我顿时觉得,我寻找的目标全是空的。从一米宽开始,直到无垠的海边,海,是一条线,黄河也只不过是一根头发丝。我想:我再往前走是什么?对面是什么?觉得一切都空了。

                当时正是秋天。

                季乐胜:人生的问号和叹号。

                记者:彻悟了。

                靳文艺:所以,我对秋天特别敏感。

                我是感情型的人。小孩时,家里后面是沙子山,觉得这就是天尽头,就走去看,走啊走,走了好多时间。到了,看到一株芦苇在摇动,上面有一个芦花,被风吹动,不知为什么看到它我就想哭。那里原来也有很多小孩在玩,他们也许也把这里当作了他们的天尽头。他们想把它拔掉,我没有让他们拔。后来到海边,看到万顷芦花被风吹动,像大海一样,就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的“天尽头”的那株芦苇。

                记者:不同的秋天,相同的芦苇。

                靳文艺:当时,有很多渔民在海沟撒网,我看到远处有东西飘来,就去看,结果是一具尸体,脸被鱼吃掉了半边。我告诉渔民,他们很麻木,说经常有,是黄河上飘上来的。我想,那就是我。这对我刺激特别大,因为当时我在壶口曾经掉进黄河。

                再看看我爱人和孩子的照片,当时孩子才一岁多,觉得该回去了。正好又接到家里通知,说我那个学生死了,就急急忙忙赶回去,结束了一年多的黄河写生游走。当时山东美协主席刘宝纯曾邀请我参加写生展览,也来不及了,就回去了。

                回去后,单位决定把我除名。开始时甘肃《青年一代》登过我的事迹,但内蒙没有,所以当时《内蒙青年》决定采访我,就问我上级单位,他们说,是受争议的人物。记者秋风沿着河找我,在三门峡找到我后,就一块走到了磐石岩,那个地方只能用一只脚插上去走。过去后他说,老靳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他们还有什么说的,就写了报告文学《他随黄河东去》。当时团委书记刘云山看到了这个报道,觉得这样的青年我们应该接待而不能拒绝,在他的干预下就把已经写好的(自动离职)红头文件取消了。所以我很感谢他,但他可能已经忘了。
                三.中国画何所向

                在路上时,曾碰到南京油画家苏天赐,他是著名油画家。当时在壶口瀑布,我差点死了,就用毛笔在岩石上题辞,但雨淋后斑斑驳驳,他还带着学生念。后来到永乐宫,他们正在临摹壁画,见到我长发破衣,很是吃惊。他看我的速写后很感慨。后来他推荐我到南京艺术学院上研修班,做张文俊的进修生。当时李小山是他的研修生,他的文章《中国画之我见》,写好后曾把我和颜(?)找到读给我们听,我说写得好,颜也说文章漂亮,我说批评就要指名道姓。他很聪明。

                记者:他的《中国当代美术史》影响很大,还写过一部小说《浮萍》。

                靳文艺:张少侠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美术史上的李小山》。当时全国沸沸扬扬,但李小山充耳不闻,每天下午四点打篮球,晚上在图书馆看《美术》等杂志,一年后写出了《中国当代美术史》,又是一个振荡。他对中国美术史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记者:从反面推动,使中国画回归传统提前了几年。

                靳文艺:所以,南艺出了不少人。像董欣宾、王孟奇、张有先等,还有现在范扬老师,都是特别优秀的艺术家,我很佩服他们。

                87年我在南艺搞了个展,当时反映确实不错。分为摩尔的图腾、山水清音两组,很现代。那时搞过一段时间的水墨,当时正是骂李小山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画了。

                后来回到内蒙,就一点点回到边缘,与这个团块疏远了。

                新文人画自发组织的邀请《扇面》展,我也被邀请。我的作品参加了,但人没来,因为请不下假来。

                后来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任命我当院长,我当时才三十多岁,一步到位是正院长,但是没想到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个陷阱。作为行政工为乌海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没白没黑,最后终于累病倒了。死去活过来之后,我在一幅画题“十年梦醒已黄昏”,感觉太阳快落山了,就依然辞职出来进修。

                所以出来后,还是想圆黄河之梦,把当年的写生稿(主要是速写,开始还用水彩,但太不方便,更不用水墨),转化为创作,画黄河组画。

                记者:看你的写生又像是创作,很完整。

                靳文艺:实际上自然本身很完整,所以写生和创作之间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写生的过程中本身就加入了作者的情感,对象本身并没有笔墨,在笔墨处理上就是创作,就是一幅艺术作品。

                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量太大,我们把握和获得的信息越多,作品就越丰富。丰富不丰富关系到作品的表现力。像小说《战争与和平》有多层次线索一样,太丰富了。有些画家作品往往很贫乏,就几个概念化的小符号,就是因为没有深入生活。范扬老师说,写生的艺术家手法多样,不写生作品就没有生命。

                陈大羽曾给我题辞:“博采众美,熔铸百家”。这两句话的含量很大,古人、今人、他人,国内、国外,只要对你有益的都要吸收。在这一点上我主张吸收一切有利于自己创作的因素。因此,我对西画一直情有独钟。在国画家里面,我对油画的关注是一直特别的。我与搞油画的在一起可以就西方美术史进行完全的对话。我先后两次到国外考察,对卢浮宫的绘画,梵高的作品,以及荷兰等欧洲主要美术馆的作品都比较了解。在这些大师面前,我们确实是高山仰止。

                记者:在自己的中国画作品里是否有所吸收?比如早年的黄河系列作品,既有西画的影子,也有中国画大构图的气势。还有,去年你在曾来德工作室画家书法班研修,是否也有影响?看你近期的作品都很写意,用笔的味道很明显,笔墨清爽,气息古雅,而且小字题款都非常漂亮。尽管多非大幅作品,但都气势恢弘,这可能与早年画黄河系列大作有关。

                靳文艺:都有。看范老师画画,就有西画的笔触,就像中国画的笔墨。以前都是看油画印刷品,后来中央美院的毕业生分到我们文化馆,他临摹《毛主席去安源》,是放达的,因太大就把后面一段截去,我当时用手一摸,感觉到一种笔触对人心理上造成的冲击,而且冲击非常大。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几个油画笔道。看齐白石、吴昌硕的画,现在看范老师的画,就想到油画的笔触。笔墨,笔触,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震颤。特别是在学了一年的书法之后,再看范老师画画,随着他的用笔动作,就是一种很快乐的节奏,那种得意、快乐是不由自主的,甚至身体也随之一块动。实际上每一个动作,都是心灵的轨迹,最能把人的情感记录下来。笔墨,就是你情感的轨迹。

                在这方面,季乐胜是书家出身,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季乐胜:一直探索和体会画画时写书法那样的感觉,打通了也就出来了。我也是想在两方面都有所建树。

                记者:笔触和笔墨毕竟不是一回事,笔触是刷子产生的,中国画用毛笔书写,后者圆而软有无限的可能,前者扁而硬方向有限多是制作。

                靳文艺:刷子是方的,容易变现块面,毛笔是圆的画线条。但中国最早的笔是竹子割成毛刷。中国是书写,与思维有关,中国人总是线性思维,小说也是一个主线贯穿下来。西方小说像魔方,是立体的。东西方观察角度不一样。

                (季乐胜:中国最早的笔是用兽毛扎成的,应该不是竹毛刷。

                记者:甲骨文时已经用毛笔。

                靳文艺:我说的是更早一些时间。

                记者:有待考据。)

                记者:西方小说也读过不少,开始前两部一般不习惯,后来才慢慢读顺。而像《红楼梦》有很多线索,但都围绕一根主线展开。绘画也一样,有阴阳虚实、君臣揖让。

                中国人的线性思维,符合天地自然的演化规律,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它还表现在历史延续性的继承上,大化流衍,因果相依,尤其是文化和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们更是把“天人合一”作为一般的艺术状态,无论审美、创作还是写生。

                靳文艺:中国画是线构成的,一切用线来表现。线本身高于自然,自然并没有线,用线画本身就是创造。那时学西画,说线是很多块面的结合处。这与中国画不同。记者:中国画相反,线本身就是实的,所谓“骨法用笔”。而线又是变化的,不是直线,每段有变化、有虚实。

                靳文艺:体面是实的,而线太敏感了。

                记者:这种敏感的变化,就如同人的情感和生命一样,所以说中国画、包括书法都是写心像、书生命的艺术。当然,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的形式需要,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所谓“经营位置”,这与中国画的构成规律有关,而线条的质量和韵味与一个人的心性相关。

                我们看范扬老师,把线用到了极致。

                靳文艺:确确实实,真正上从心性上体验中国画的笔、墨、纸,它最能体现人的感情。特别是长锋羊毫,变化多端,而在宣纸上水墨变化也很多。画家可以通过它们把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画油画时,当你激情来了还要整油画布,所以画西画的激情在制作中减弱了。中国画是拿起来就可以,横涂竖抹痛快淋漓表达出来。

                记者:西画从印象派梵高开始,能一定程度上直接表达情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靳文艺:我看到他的自画像,有几十幅。当时看到《翻滚的麦田》,我就讲梵高要死了。结果一查资料,他画完这一张第二天自杀了。

                记者:中国画至少在1600年前,就已经是表现是心性的艺术,书法更早。

                靳文艺:像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画出来就已是作者心性的写照。
                记者:顺便问一句,古画喜欢谁的?

                靳文艺:我对宋画格外喜好,它是中国古典主义的高峰。它最大的审美特点,是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这是温克尔曼评价希腊艺术时说的。

                记者:在整理曾来德老师工作室教学录音时,听你说曾多次到天津看古画。

                靳文艺:06、07年为了看范宽《雪景寒林图》还有《溪山行旅图》,去了多次。

                记者:你说每次看感受都不一样。那么,你认为当代是比古人高了还是低了?境界还是技法。

                靳文艺:不能厚古薄今,实际上高了。因为现代画家受到完整的艺术教育,再是信息化社会,接受信息量快也大得多。古人只是听说的多,交流很少,看到的作品也有限。原来看展览太难,现在太多,随时随地通过不同途径随时能看到很多作品,甚至有些泛滥,有时候不得不有所取舍。像现在中青年,都受过良好的中西教育,像范老师他们西画也画过,两个兼通,他有的作品就像油画、水彩。这应该是优势,吸收外来只能是好事,不是坏事。

                我喜欢宋画,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意境、境界,现在很难与之相比,他是无我之境。比如像范宽,都是无功利状态。现代人不是,要获奖,要卖钱,很少像宋人。

                记者:古人静今人动,古人为心性今人为名利。所以古人作品耐看,今人作品多浮躁。

                靳文艺:像范扬老师那样既有传统笔墨意味又有生命活力的作品很少,所以很多人想到范扬工作室学习。

                现在是有些躁动,但也确实发展了。把现代生活气息带入画面,应该是当代画家的使命。比如,像明清的笔墨是高的,但生活气息弱。

                记者:在现代基础上再回归一下古人,作为中国画家可能会走的更远,因为中国画毕竟不是纯视觉的艺术形式,所以才称其为“中国画”。

                季乐胜:靳院长有基础。

                靳文艺:谁能耐得住寂寞,谁就攀登中国画的高峰。
                艺术简历:靳文艺、字黄子、号戈今文一、祖籍山西,生于内蒙古临河市,少时喜爱绘画、水彩、水粉、油画一一涉足,一九七三年偶遇老画家胡蔚桥先生,先生与启功先生年青时为同窗好友,随吴镜汀先生学习国画、后又一起任教,解放后解甲归田,隐居乡村。五九年受挚友邱石冥先生邀请出任内师大美术系山水画教授“四清运动中被作为白专对象受到迫害,又一次归隐乡村,从此再无复出,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是市场经济的强风都未能催醒他那死去的心,终生默默作画,直至死于乡里,与胡蔚桥先生的相遇改变了靳文艺的艺术生命,在动乱的文革后期,他上至宋元,下至明清,刘、李、马、夏、荆、关、董、巨、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一一品读,细细临习。

                一九七四年进入内师大美术系学习,一九八二年遵循胡先生嘱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始了独步黄河的万里考察写生,此次历经一年多的行动经千难万险,餐风露宿,倍受艰辛,溯河源,翻越巴颜客拉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独闯深山大峡,原始森林,踏遍黄土高原,蹬临华山、泰山观日出,遥望黄河一线,随大河东去,直到入海口,此次壮举磨练了意志,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

                一九八四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随张文俊先生研习山水画,同时受到刘海粟、陈大羽、王孟奇、周积寅、张友宪诸位老师的教诲。

                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受到业界广泛关注,陈大羽先生为展览题“博采众美,溶铸百家” ,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八九年受市委、市政府委托筹建乌海市书画院并担任院长、市美协名誉主席、政协委员、文联委员等职。一九九零年应邀参加北京扇面大展,十幅作品参展。这次展览汇集了当时中国画坛的一批精英画家,如陈平、田黎明、崔晓东、李老十、朱新建、李津、扬春华等画家。

                一九九四年应邀欧洲艺博会邀请赴欧参加比利时根特艺术博览会,被展览会评为优秀艺术家,并有作品被收藏。一九九四年组织策划了乌海市书画作品晋京展。二000年应邀赴法、德、荷、欧洲七国进行考查学术交流,由于长期在边远地区居住生活,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艺术发展与知名度。二00三年主动辞去院长一职赴京,二00六年于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画家书法高研班学习,二00七年进入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学习。作品《贺兰山高》获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美术大展一等奖,作品《山高水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美术大展自治区一等奖,作品《萧山寒月》获自治区美术大展一等奖。作品《西部风云》入选海潮杯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作品《鄂尔多斯的秋天》入选纪念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作品《塞外古城》、《金色的鄂尔多斯》入选西部风韵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主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More 名人访谈
            Ο《中华英才》专访海洋画派创始人宋明远先生
            Ο古琴家、画家高建国专访: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上行墨云
            Ο孔维克:“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
            Ο中国美术家网主编杨小薇专访油画家李文
            Ο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
            Ο艺术是穿透“精神雾霾”的光电—杨小薇专访清华美院教授朱曜奎
            Ο杭法基:我是“无象”法门——“人面+痕面”水墨作品展专访
            Ο《移动的画案》漂移在千岛湖上
            Ο戴非凡:你为什么还要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
            Ο自在途程-余丁对话靳尚谊
            More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More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72(s)   10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