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我要加入
18053077877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曹州艺术网 -菏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
新闻 综合 市场 展会 拍卖 当地
    会员 国画 油画 书法
      展览 预告 当前 回顾 经典
        史论 知识
        评论 个人 综合 展览 欣赏 趣闻 访谈 人物 事件 研讨 视频 国画 油画 书法 版画 理论 技法
          当前位置: 曹州艺术网 >>艺术新闻 >> 工艺 艺术 美术 民间 综合新闻
          .
            分享到: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作者:刘乐艺2025-06-12 08:53: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图①:梁忠美(右)指导绣娘做刺绣。

                图②:阿牛阿呷(右)在指导绣娘绣彝绣。

                图③:王秋雨(左)带领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蜡染工艺。

                图④—图⑥:“依文·中国手工坊”出品的刺绣纹样产品。

                (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绣娘以“指尖技艺”织就“指尖经济”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刺绣,又称针绣,是一种绣针引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的古老手工艺。

                布依族刺绣题材丰富、彝族刺绣大胆灵动、苗族刺绣瑰丽多姿……神州大地上,孕育了风格迥异的刺绣品类。尽管特点不同,但每一种绣法,都凝聚了绣娘们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刺绣艺术开始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如今,刺绣已不只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而是与千行百业彼此交融、互相辉映。万千绣娘正以“指尖技艺”织就“指尖经济”,她们绣喜爱之物,绣心之所向,绣精神所托,也“绣”出产业发展的美丽新画卷。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绣娘,听她们讲述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梁忠美——

                用一只手“绣”出别样人生

                “这只蝴蝶的造型设计挺别致”“平绣的针法改进了很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绣娘学员们轻挑慢捻、飞针走线。5月30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里,59岁的布依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忠美不厌其烦地为学员们演示下针、走线、配色等各项技巧。

                “我就是想把这些年自己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经验积攒的艰辛历程,只有梁忠美自己知道。

                梁忠美的刺绣故事,始于7岁那年的一场意外。乖巧懂事的她在帮家里干活时,不幸被甘蔗轧糖机夺去了左臂,学业也被迫中断。因为身体原因,大多数时间,梁忠美只能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她常常捂着手臂,对着窗外发呆。

                “有段时间,我经常唉声叹气,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梁忠美说,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尝试忘记痛苦,面对现实,“母亲喜欢刺绣,我就开始跟她学,没承想,这一绣就是几十年。”

                梁忠美告诉记者,布依族刺绣步骤繁多,对手工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普通人都是两只手一上一下配合着绣,而我只能用右手上下翻着绣”。一开始,母亲都绣完两幅作品了,梁忠美却一幅都还没绣完。“有时,绣一片简单的叶子就是千针万线,再着急也没用。”学习的过程中,梁忠美并未因自己的速度慢而着急沮丧,后来,她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他们双手并用,我就口手并用嘛。”将针插在衣服袖子上,梁忠美用嘴咬住丝线,再用仅有的右手熟练地分线、穿针、绣花……靠着这个诀窍,梁忠美掌握的布依族刺绣类型越来越多,胸花绣、背带绣、香包绣等统统不在话下。

                布依族刺绣并无固定章法可循,需要创作者加入自己的“小心思”。多年来,大山里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成了梁忠美刺绣时的参考对象。不过,她最受人称赞的作品,当属蝴蝶绣片。周围人都说梁忠美绣的蝴蝶栩栩如生,许多人甚至专程来找她学习这门手艺。

                渐渐地,梁忠美有了信心。她先是参加贵州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后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凭借精湛手艺获得第三名。2010年,她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为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在贞丰县相关部门支持下,2012年,梁忠美在县城租了个门面,购买了刺绣原料,正式挂牌经营“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面向妇女群众进行布依族刺绣传统技艺的培训。

                “梁忠美一只手都能做,我们很佩服她,都来向她学习。像我这50多岁的年纪,在这里搞刺绣,一天就有几十元钱的收入。”刺绣坊刚成立时,贞丰县纳笑村的罗远英就过来学习,如今她已成为刺绣坊里的老师傅,可以帮着梁忠美一起教学。

                “我们是免费教学,有相应的订单还会交给学员,指导她们做成产品卖出去。”梁忠美的刺绣坊还积极承揽外贸出口的加工业务,把绣好的布依族服装、墙画等远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像“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这样的非遗工坊还有很多。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如今,“老手艺”成为群众就业增收新亮点。

                “虽然我是一个残疾人,但我发自内心热爱刺绣这门技艺。”梁忠美说,“很多绣娘跟我学刺绣后收入翻了几倍,我心里很高兴,未来,在绣出好作品的同时,我要跟大家一起‘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阿牛阿呷——

                让千年彝绣登上时装舞台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居然能登上巴黎的时装舞台。”回想起去年底的经历,彝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一时感慨万千。

                那晚,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行的“东方云裳巴黎绽放之夜时装秀”上,阿牛阿呷携其设计的彝绣服饰一经亮相,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一位法国女观众在试穿“查尔瓦”(彝族传统披风)后爱不释手,兴奋地表示要穿着这件富有东方韵味的服饰去参加派对。

                “作品能被外国观众如此认可,恰恰证明了民族时尚蕴含的巨大潜能,这对我是极大鼓励。”阿牛阿呷告诉记者,为了这一天,她努力了将近20年。

                作为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彝绣被称作“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做彝绣是彝族女人的基本技能,过去,不会手工的姑娘还常被人笑话。”阿牛阿呷成长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这里山高谷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打记事起,她就跟着阿妈学刺绣、做衣服,一根针、几缕线,在绣布上勾勒出日月星辰、山川木石。

                2002年,18岁的阿牛阿呷考入西昌学院学习美术教育专业。她清楚记得,当她穿着彝绣服饰走在校园中时,同学们总是投来赞许与好奇的目光。于是,她便搬了一台缝纫机到宿舍,利用空闲时间做一些彝绣发带、荷包送给同学,共享民族文化之美。

                “这样的衣服、饰品要是有人喜欢,肯定就会有人购买。”怀着这样的想法,大学毕业后,阿牛阿呷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了当美术老师的机会,创办起自己的服装工作室,试图开发彝绣产品。

                创业之路远比想象艰难。尽管彝绣服饰十分漂亮,但普通消费者并不买账。眼看只有投入,没有盈利,阿牛阿呷只得暂时关停工作室。

                虽然遭遇挫折,但阿牛阿呷的内心对彝绣却是笃定的。市场化道路暂时走不通,她便转换观念,决定寻访请教彝族聚居区的老手艺人,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彝绣技艺,准备厚积薄发。

                10年间,她驱车超过60万公里,足迹遍布云贵川等地。但遗憾常伴左右:一次,她听闻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一位老人珍藏着一套传了六代的绣衣,匆忙赶去却撞见老人的葬礼——那件衣服已随老人长眠地下。“每失去一位老手艺人,就像丢了一箩筐文化。”这些经历让阿牛阿呷更加紧迫,她加快了寻访脚步,“几乎每一天都是在路上”。

                转机出现在2009年。在一次彝学论坛上,参会者几乎都穿着彝绣服饰而来,看见没有穿民族服装的人,便有人打趣:“你怎么没穿衣服呢?”这句玩笑话令阿牛阿呷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在逐渐增强,彝绣的传承迎来了新机遇。

                2010年再次创建工作室时,阿牛阿呷发现短短几年间,很多人已经不再做手工活儿了。就算是年纪稍大的人,手艺也逐渐生疏。于是,她联系凉山州农业学校,经过沟通协商,联合创办了“民族织绣”专业,培养更多的彝绣传承人。

                “第一届招收的学生都是彝族,现在已经开始有汉族了。”阿牛阿呷说,这说明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扩大。更多年轻人的参与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更强的生机。截至目前,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已达3.1万余名,州级、县级彝绣就业示范基地也纷纷建立。在西昌,随处可见妇女在做手工的身影。

                这几年,阿牛阿呷的坚持逐渐结出硕果。她将传统彝绣服饰中的流苏、靛染、银饰等经典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作品。2018年,她携个人作品“白云间”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为观众演绎了民族时尚的无限可能。

                为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近年来,阿牛阿呷不断创新彝绣产品设计,巧妙地将彝绣元素应用至背包、饰物、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拓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星天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推介下,她精心设计的彝绣手包成功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引得往来顾客频频驻足。

                “我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现彝绣之美,让更多人了解它。”时至今日,阿牛阿呷仍保持着每年寻访采风的习惯。她一直在努力让悠久、绚丽的彝绣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王秋雨——

                这个95后要做苗绣的青春“话筒”

                初夏时节,晨光穿透云层,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的一座古楼上洒下细碎金光。

                屋内,头戴银饰、身着齐膝百褶裙的王秋雨端坐在绣架前,双手在布匹上来回摩挲,飞针走线,“绣”着一手绝活。

                出生于1997年的王秋雨是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孩,也是个“年轻的老绣娘”。她的童年记忆,几乎都跟苗绣有关:晌午,家门口的石阶上,阿妈在刺绣,她帮着穿针;入夜,躺在床铺上,她望着阿妈做刺绣时舞动的手指入眠……“过来绣花!”阿妈一声招呼,8岁的王秋雨开始拿起针,学起了苗绣。

                描稿、点蜡、染色、去蜡、刺绣……纯手工制作一套复杂的苗绣成衣,需要耗时半年。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寓意幸福吉祥的各式纹样,凤凰纹、蝴蝶纹、花鸟纹等,凝结传承着苗族文化。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不同地方的苗绣风格有所差别,我们织金的刺绣,最注重针法,拿针的方式、针数的多少、针线的松紧都有讲究。”刚接触的时候,王秋雨连针都拿不稳,往往没绣几针,手指便酸痛不已。

                庆幸的是,她从未放弃,哪怕指尖都磨出茧子。为了在练习时保持专注,她索性将手机扔在一旁,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绣就是一下午。到十几岁时,王秋雨已能独自绣出整套成衣。

                2015年,18岁的王秋雨考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主修刺绣与蜡染工艺。在学校与多位苗绣技艺传承人接触后,她逐渐意识到,这项非遗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其中一大原因是缺少向外传播的“话筒”。

                “最初,我因热爱苗绣而外出求学,若能回馈家乡,我的这些技艺才算没有白学。”大学毕业后,王秋雨选择回到家乡,做起了传播苗绣的青春“话筒”。

                苗绣技艺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复刻传统,在王秋雨看来,更要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古老的故事,让外界看到苗绣的更多可能性。

                “我很喜欢书法和国画,就想将二者与苗绣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王秋雨认为,点蜡是制作苗绣时极具创造力的一步,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设计思维。为此,她创造性地使用毛笔等工具,以蜂蜡为墨在白布上写字作画。她曾把《中庸》用小篆字体摘抄在棉质围巾上,经过蓝靛染色后,这款产品尽显中国风,深受消费者喜爱。

                要想让苗绣“活”起来,一个人的力量可不够。2023年,王秋雨担任依文集团“依文·中国手工坊”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的负责人。据了解,“依文·中国手工坊”已搭建起拥有2.8万余名绣娘、8900余种刺绣纹样的数据库。数据库中,每位绣娘住在哪儿、掌握什么技法、有多少年绣功,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绣娘们可通过系统快速对接适合自己的刺绣订单。

                “我们在织金签约了1000多名绣娘。”作为基地负责人,王秋雨除了自己制作苗绣,还要担任设计师与绣娘之间的沟通桥梁,每当接到订单,她都会对绣娘进行培训,使产品更加标准化、市场化,从而符合客户的要求。

                “基地从2023年7月成立至今,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接到的海内外订单涉及鞋子、箱包等产品。”王秋雨说,尽管基地里有些年纪稍长的绣工,从未走出过贵州大山,但他们的苗绣作品早已迈出国门,奔向辽阔的世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相信苗绣一定能迸发更璀璨的光彩”。谈及苗绣的未来,王秋雨信心满满。“我将继续努力,在做好技艺传承中不断拓宽乡亲们的增收渠道。”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艺术新闻
            Ο这个暑假,北京有哪些热门艺术大展值得打卡?
            Ο聚焦当代艺术探索,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为青年艺术家举办系列展览
            Ο“镜·象——冯东东中国画小品展”在天水美术馆开展
            Ο蒙山高 沂水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传承弘扬...
            Ο“诗意地栖居——梁文博中国画作品巡展(济南)”将开展
            Ο好时留作闲看花
            Ο大众艺术的现代转型
            Ο“贾广健&王辅民双个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
            Ο陈明话写生:画以形为先
            Ο故宫多维度丰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
            名作欣赏
            Fernando Guerra别墅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品欣赏-飞机场
            Micro-Compact Homes(微型房)
            超有创意的房屋
            艺术趣闻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张大千弟子伏文彦一段趣闻
            王献之为逃避公主追求自残 公主:他是残废我也嫁
            齐白石卖画时喜欢收崭新钞票
            清朝大官员被假文物羞辱
            朱新建痴棋输掉很多画
            米芾癫狂字更狂:为书画费尽心机
            启功教我学书法趣闻:为事业放弃喝酒奢好
            奇葩艺术家用自己的屎给扎克伯格画肖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加入我们
            主编邮箱:421836602@QQ.com 编辑QQ:421836602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与华英路交叉口 邮编:274000
            版权所有:©曹州艺术网(gucaozhou.com) 京ICP证110842号
            合作支持:©MEISHUJIA.CN 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124(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