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故城 位于巨野县城南27公里处,属大谢集镇的昌邑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汉时的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晋初改高平国,南朝宋改高平郡,至隋唐时期昌邑为县。历经七百余年,虽经十次以上或为国、或郡的更改,但均为郡、国的都城。经文物工作者调查勘测,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石灰的粘黑土。城址上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带有古遗址名称意义的村庄。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有石磨、石槽、房基址、酿造窑址。另有唐、宋、金、元时期的铁釜、碗、盘等。昌邑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争”,汉景帝三年的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发生在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梁王彭越在此揭竿;东汉末,曹操封费亭侯于此。自西汉至魏晋许多文臣武将,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王式、龚遂、鲁峻、王吉、张敞、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都曾事功于此。
据查证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极为丰富。除在禹梁山发掘的汉昌邑王刘髆之墓外,还有汉御史大夫卜式墓、梁王彭越墓、侯庄汉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等。昌邑是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曾建杨震庙“四知堂”和纪念塔,也因年久,随古城颓废倒塌。西汉时城内已有冶铁业,是九州四十九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载,斯时当地从事冶铁的工役达二百八十多人。经发掘证实,此地为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兵工厂。是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都城,故为战略重镇。昌邑古城自隋唐为县,宋降为镇,渐次衰落。再至元明黄河多次大决,厚厚地泥沙将其埋入黄土,仅留一城廓断垣残壁隐约可见。据《巨野县志》载,清明时节,每当霪雨隐约可见城阙之形,这就是巨野“昌城烟雨”。后人作忆秦娥“昌邑怀古”曰: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
-
-
More
名作欣赏
-
-
More
艺术趣闻
-
|